
得,咱今儿不聊别的,就掰扯掰扯天上那点事儿。
深夜里,你划拉着手机,可能在琢磨着怎么把购物车清空,也可能在为明天见哪个客户发愁。
但就在同一片夜空下,甘肃酒泉那片戈壁滩上,风刮得能把人的脸皮都撕下来,有一群人,正抬头看着你我头顶上的星星,心里想的却是怎么把人塞进一个铁罐子,再“biu”一下射到星星边上去。
这事儿听着魔幻,但人家是当真事儿在干。
就在几天前,10月23号,那帮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大佬们,在酒泉开了个会,叫什么“转阶段誓师动员大会”。
听这名儿就一股子九十年代国企开年会的味儿。
可横幅一拉——“坚决夺取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全面胜利”,那股劲儿,立马不一样了。
那不是开玩笑的,那是真要把命和前途都赌上去的架势。
每一个站在那里的人,眼神里都透着一股“没问题,妥了”的狠劲。
这份底气,不是领导画大饼画出来的,是前头几个月,没日没夜地调试设备,跟电路板和代码死磕,一个螺丝拧八百遍磨出来的。
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阿拉丁神灯,想要什么,全得自个儿从泥潭里摸爬滚打往外刨。
说白了,神舟二十一号这趟“太空差旅”,就在眼前了。
内部消息是十月底,更具体的,有好事者根据禁航区通告推算,大概就在10月31号深夜到11月1号凌晨。
到时候,咱们大部分人都睡熟了,他们正准备冲向宇宙。
而咱们已经在“天宫”里住了半年的神舟二十号那三位——陈冬、陈中瑞、王杰,也该收拾铺盖卷准备“退房”了。
回家的时间,大概定在11月5号晚上,着陆点还是那个老地方——东风着陆场。
你看,这就像一场严丝合缝的宇宙级交接班。
这头还没走,那头就已经在门口等着了。
甚至,为了以防万一,咱们还备了个“老六”——神舟二十二号。
它就跟个沉默寡言的保镖,一直在边上候着,一旦二十一号有任何岔子,它随时顶上。
这操作,特别有中国特色,叫“万无一失”。
咱们干啥事,都喜欢留个后手,心里才踏实。
可你要是觉得,这不过又是一次普通的轮换,那格局就小了。
从空间站开始“营业”到今天,咱们已经送上去了27人次,跟公交车似的,来来往往。
真正的看点,藏在水面下。
就在这个月,官方不经意间透了个消息:俩巴基斯坦老铁,已经到中国了,开始为期一年的航天员训练。
琢磨出味儿来了吗?
这压根不是什么简单的交流学习,这弦外之音是:最快2026年的神舟二十三号,咱们的空间站里,可能就要出现第一张外国面孔了!
这可比单纯的发射任务劲爆多了。
这事儿,往小了说,是“巴铁”情谊的延续;往大了说,就是咱们对着全世界喊了一嗓子:“开饭了啊!咱家的大别野装修好了,欢迎大家带项目来做客!”
当年,咱们想去国际空间站那边凑个热闹,人家连门都没让进。
如今三十年河东,咱们自己建了个更敞亮的,还主动把门打开,邀请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来玩。
这叫什么?
这就是“昨日你对我爱答不理,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”的究极爽文剧本。
当然了,肯定有人会撇撇嘴,说这是在搞“太空外交”,拉拢人心。
嗨,有这种想法的人,估计脖子好久没抬起来看看天了。
科学的尽头是哲学,航天的尽头是全人类。
当航天员从几十万米的高空俯瞰地球时,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、没有国界的蓝色弹珠。
把地面上那点鸡毛蒜皮的政治算计带到太空里去,才是对这份壮丽景色最大的侮辱。
中国空间站的门槛就一个:科学。
只要你的项目够牛,技术过硬,管你是哪个国家的,都欢迎。
第一批合作项目,已经有17个国家入选了。
所以,当神舟二十一号在那个深夜刺破苍穹的时候,它带上去的,不仅仅是三位航天员,更是咱们的一种态度,一种自信。
而当陈冬他们乘坐的返回舱,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,带着炽热的火焰回家时,那份平安落地的踏实,才是支撑着我们一次又一次走向深空的最终底气。
对于咱们这些地面上的人来说,那不过是新闻联播里的一段几分钟的画面。
但对于那些在酒泉签下自己名字的人来说,那是他们生命里又一个不眠之夜,和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。
他们的战场,不在天上,而在那一方小小的控制台前。
a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