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世人多寻拳术之巧、招式之繁,却不知真正的拳法精髓,从不在花拳绣腿的堆砌中,而在对身体筋骨的通透掌控,在与太极自然之理的相融相合里。太极讲究 “阴阳相济”,拳道亦然。所谓 “搓动筋骨”,并非蛮力撕扯,而是如太极运化阴阳般,让身体内外的 “刚” 与 “柔” 相互借力。骨为刚,似太极之 “阳”,是立身之本、发力之基;筋为柔,若太极之 “阴”,是连缀筋骨、传导力道的脉络。练拳者需先懂 “松沉”,如太极起势时的沉肩坠肘,让全身卸下僵力,使筋骨在自然放松中显露出本真状态。此时再以意导气,以气催形,让肩部、腰部、胯部的筋骨随之缓缓搓动 —— 肩如太极云手般左右旋摆,腰似太极单鞭时的拧转沉落,胯若太极揽雀尾中的松活开合,这般搓动不是局部的扭动,而是周身筋骨如溪流绕石般,连贯无滞地呼应,阳刚之骨得阴柔之筋滋养,阴柔之筋借阳刚之骨支撑,刚柔相济间,方见拳道的第一层真意。太极贵 “圆”,拳道亦重 “滚动”。太极有 “圆活连贯” 之要,一招一式皆如圆环无端,无始无终;真拳的 “滚动身形”,便是将这太极圆融之理藏于身形动态中。所谓 “如大蟒翻身”,并非模仿蟒形的凶猛,而是学其翻身时的圆劲与整劲 —— 大蟒翻身,不是局部的弯折,而是从头部到尾部,如太极车轮般连贯滚动,劲透全身。练拳者求 “滚动”,亦是如此,需摒弃 “用手打人” 的浅见,以腰为轴,如太极抱球时的腰胯带动,让上身与下肢形成一个整体,肩随腰转,胯随膝动,手足如太极阴阳鱼的两仪,在滚动中相互呼应,此时身形便如太极圆盘般,看似缓慢,却藏着 “触之即发” 的整劲,这便是拳道 “不重招式重整劲” 的真谛。太极讲 “顺应自然”,拳道亦忌 “刻意为之”。许多人练拳,执着于 “招式标准”“发力迅猛”,却不知太极 “四两拨千斤” 的要义,在于 “不与力抗,顺其势而导之”;真拳的 “搓动”“滚动”,同样需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。若刻意绷紧肌肉去 “搓筋”,便如太极练习时强行憋气,只会让气血阻滞,失了灵动;若生硬扭动身躯去 “滚动”,便似太极推手时硬顶硬抗,难有圆活之劲。真正的练拳者,当如太极站桩时那般,先让心神沉静,再去感知筋骨的细微变化 —— 搓动时,感受筋脉在骨缝间的舒展。滚动时,体会腰胯带动四肢的圆融,不疾不徐,不刻意不强求,待筋骨逐渐通透,身形自会如太极流水般,在 “搓动” 中蓄劲,在 “滚动” 中发力,此时出拳便无需多想,只需顺身体之性、循太极之理,便是 “不招不架,只是一下” 的真拳。世人总问 “真拳何在”,其实答案早已藏在太极之理中。不追繁、不求巧,沉下心来搓动筋骨,让周身之力连贯如环;放平心态滚动身形,让全身之势圆活如太极。拳道本无玄妙,不过是循大道、守太极,将身体的本真之力,以最朴素的方式释放罢了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a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