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新加坡锻剑行动聊开:无人机作“地面之眼”,空战是否更靠谱?
演习画面里,新加坡把有人机和无人机绑成一根绳,细节耐人寻味。云雾压低时,战斗机传感器“失明”,无人机顶上去当“地面之眼”,一边标定目标,一边引导火力,流程被压缩到分钟级。
在这套打法里,核心不是“多架起飞”,而是“多点接入”。Heron 1把情报实时送进指挥所,指挥官先做融合,再把指令回灌给前线平台。信息被“清洗”过再用,就像加了总线,减少口令乱飞的高风险瞬间。
质疑也扎实。复杂电磁环境下,干扰与诱骗会让链路抖动,无人机可能失联,数据链可能降级。若只靠单通道引导,F-16和阿帕奇就会陷入“看不清、打不准”的被动位。
演习安排里给了几层缓冲。首先是平台冗余:这次堆到24架无人机,比去年翻倍,队形更厚。其二是抗扰思路:长航时平台带抗干扰与备份链路,必要时改为低速率稳链,保证“能传就行,不追求多图”。
风险并未被抹去,但被“切片”。某一条链路被压制时,旁路接管,定位信息依旧被送进态势图。像屋里装了不止一盏灯,照明掉一路,房间不会瞬间黑透。
真正难的是“人和人”的时间对齐。无人机飞行员要懂战斗机的攻击节奏,战斗机飞行员要知道“这条回传可信到什么级别”。协同不顺,轻则误时,重则误伤。为避免彼此“各说各话”,对新加坡空军而言,训练早在2012年引进Heron 1时就铺开了:终端操作之外,加入战术通信、电子干扰应对、与有人平台的流程对表。
把“中间协调员”放在指挥所,是这次锻剑行动的关键。做法是先融合、再下发,压一压战术层的口径分歧。战场像一支队伍,前锋敢打,后卫稳住,中场分球,错位覆盖才稳。
不少人盯着另一个悬疑:协同走深,战斗机还处不处在轴心?从演习任务分配看,答案直白。无人机主做侦察与引导,有人平台负责打击与临机处置。突发目标、临近平民的复杂场景,需要“看到—判断—动作”一气呵成。人脑在圈内,链路在圈外,失误率更可控。
把层级拉高看,成本与门槛是真门槛。要把一套传感器、抗干扰系统、指挥平台串成闭环,还要有跨域演练的场景资源。与美国联训带来流程素材,这种“获取方式”并不普适,复制路径各家不同。
可供借鉴的仍有。小规模部队可以先在地面域把“侦察—分发—打击”的三步走顺,用小型无人机配合步兵,再把这套协同手法迁移到空域。把风险留在演训,把错误消化在教案里,设备不必最先进,组合得当就能把单位时间内的情报密度提上来。
这次“量变”值得单拎。24架同时在网,不是为了热闹,而是让“丢一颗螺丝,机器不停”。通过数量去对冲环境不确定,用链路切换去对冲电磁波动,用流程分层去对冲认知错位。三层保险叠起来,协同的容错空间被扩了半圈。
把视角再收窄到机组。任务突发时,F-16与阿帕奇往往面对“目标变线”的动态局面。把“最后十秒”的处置权交给人,把“之前两小时”的盯梢权交给机,是这次演练释放的信号。一个负责韧性,一个负责韧劲,分工清楚,交接干脆。
担忧仍然成立:诱饵、低空遮障、伪装热像,都会给无人机上课。应对手法不是一句“算法更强”就能盖章,还要靠地面标校、交叉传感、异构平台互证。换句话说,一条信息最好被两种传感器说同样的话。
从训练到执行,时间是隐形成本。要把“我看见”变成“我们都看见”,指令格式、坐标基准、威胁库,要在演习里被反复打磨。做成标准件,换一批机组也能拧上去,作战稳定性才会走得更远。
讨论常被引向替代命题。把有人机与无人机放在对立面,并不能解释演习里的分工。更接近现场的描述是“错峰利用”:长滞空盯场,近距离解题。一个负责耐心,一个负责定音,角色并未重叠。
外界在意“是否值得”。评估时,不妨把口径落到三个指标:目标发现时间有无缩短,误伤概率是否下降,火力空窗是否变窄。若这三项在演训统计里持续走低,协同就不是“噱头”,而是新常态。
回到“锻剑行动”的片段,画面背后是流程。以Heron 1织网,以指挥所整合,以F-16和阿帕奇定音。抗扰不求完美,但求不断线;协同不追炫技,但要少失误。在复杂环境里,能多看半步,就多出一分安全冗余。
a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